天麻中文文獻計量統計研究
彭方麗1 黃明進1、2 趙致1、2
(1.貴州大學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省藥用植物繁育與種植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本文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主站)”作為中文文獻數據來源,以“天麻”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統計了1949-2013年9月關于天麻研究的文獻數量、學科領域、研究機構、文獻期刊等的分布情況。結果檢索到文獻總量為7625篇,從1949~2013年的65年間,貴州大學、貴陽中醫學院、貴陽醫學院、遵義醫學院等貴州省的科研、教學機構發表與天麻相關的文獻資料有150篇以上,遠遠高于其他地區;涉及的學科領域較為廣泛;《中國中藥雜志》、《中草藥》、《中藥材》等重要核心期刊載天麻文獻量超過300篇,說明我國天麻的研究水平在逐漸提高。但在天麻新品種選育、菌材培育及生態修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代謝途徑、天麻營養來源、菌麻共生機制、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少有報道,今后應加強科研投入,深入開展相關研究,為天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天麻;文獻統計;計量學
天麻為蘭科天麻屬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是名貴大宗常用中藥材。臨床多用于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等癥。天麻靠蜜環菌(Armillaria mellea)為其提供營養,以蜜環菌的菌絲或菌絲的分泌物為營養來源,借以生長發育。生于濕潤的林下及肥沃的土壤上。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地,現廣為栽培。市場需求量較大,天麻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人工栽培,其栽培技術已較為成熟。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天麻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工作,涉及到天麻栽培技術、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質量調控、臨床作用、生理生化等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發表了大量文獻。科技文獻是科技成果的表現形式之一,研究它的增長與分布,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天麻研究領域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天麻作為藥用植物研究的重要品種,但至今未見有關天麻文獻計量統計研究的報道。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我國天麻研究成果的中文文獻進行系統分析,揭示其研究現狀和規律,為天麻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選用“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主站)”作為數據來源,以1949-2013年數據庫為檢索對象,以“天麻”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實得關于天麻研究的文獻7625篇(檢索統計截止時間為2013年9月)。采用Excel對文獻進行分析處理。
2、結果統計與分析
2.1 天麻文獻的年度與發表篇數分析
通過統計得到天麻的年度分布結果(見圖1),根據不同時期天麻文獻的數量,自1949年以來,我國天麻的研究可以將其分為6個階段,分別是起步階段、停滯階段、緩慢上升發展、快速發展階段、平穩發展階段、高速發展階段。
起步階段(1951~1963年),在這個階段共發表了60篇文獻,占總文獻的0.79%,平均每年4.62篇。新中國剛成立初期,國家處于相當貧困階段,沒有足夠的經費投資科研,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僅發表了一篇文獻,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有關天麻的文獻報道陸續出現,該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天麻介紹性的文獻,如謝海洲的天麻生藥學研究等,由于天麻在我國有幾千年的用藥史,研究者在中醫藥本草原有基礎上加入了現代醫學理念。
停滯階段(1964~1973年),該時期共發表了18篇研究論文,占總文獻的0.24%。這個階段正值文化大革命,在文革期間,教育科研都處于停滯的狀態,該階段仍停留在中西醫結合,天麻的中醫藥理作用,第一次報導了關于天麻的鑒別及天麻的人工栽培的文獻。黃世沛等人提到天麻的成分中主要有香草醇、香莢蘭醇、粘液質、維生素A及微量生物堿等化學成分。
緩慢上升階段(1974~1983年),該階段共發表了298篇文獻,占總文獻的3.91%,平均每年27.09篇。文革以后經濟開始復蘇,國家加大了對科學文化的投入,此時科研有了新的起色,從1974年的4篇文獻發展到了1983年的85篇,逐年遞增。該階段科研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研究的領域也不斷擴展,涉及了天麻的真偽辨別、栽培技術、天麻的藥理作用、天麻化學成分、天麻與蜜環菌的關系等各方面,一直以來天麻資源一直采集靠野生資源,在這個階段,大量的栽培試驗成功后,各地開始引種天麻進行人工種植。1979年馮孝章首次分離出天麻的主要成分并命名為天麻苷,同月周俊[5]也分離得出天麻苷并稱作天麻素,為天麻的成分研究奠定了基礎。
快速發展階段(1984~1993年),共發表了1102篇文章,占總文獻的14.45%平均每年110.2篇。該階段國家經濟在不斷發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科研中來,天麻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只靠野生資源遠遠供不應求,該階段主要研究天麻的各種栽培方法如室內栽培、箱栽等,其次繼續研究天麻的理化鑒別,另外在天麻的藥理、化學成分、配伍應用等方面也不斷的有新的突破。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機構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平穩發展階段(1994~2001年),共發表了1659篇文章,占總文獻的21.76%年平均207.4篇。該階段文獻量保持在年平均200篇左右,增長率不大但總體發表文獻較多。該階段學者們仍在研究天麻的各種栽培技術,僅關于栽培技術的報導有398篇,學者們研究了天麻的有性和無性繁殖,并報導了用玉米芯做袋栽天麻能獲得高產以及在箱栽、袋栽之后瓶栽試驗成功等文獻。另外在天麻的營養來源、菌材的選擇與培養、蜜環菌的成分及營養等方面也有很多學者在研究,該階段僅蜜環菌和菌材的報道就有323篇和154篇,而在臨床研究方面也報道了257篇文獻,但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提取工藝方面僅發表了20到30篇文獻,說明該階段雖然天麻研究相對全面,但還存在不足,在一些方面還應該深入研究。
飛速發展階段(2002~2013年9月),共發表了4388篇文章,占總文獻的57.55%,年平均365.7篇。國家提出科學發展觀,這對天麻的研究又是一大鼓舞,在10年多時間內,天麻的研究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20世紀初,學者們已將天麻的栽培技術、營養來源、生藥鑒別等研究得較為全面,該階段學者們全面系統的研究天麻,重復驗證前人試驗或提出新觀點,使得天麻的研究更加科學深入,從發表的文獻顯示學者們研究得更多的是臨床、藥理等方面的內容,且在天麻的仿野生栽培方面也開始研究。僅臨床的文獻報道就有1294篇,約占該階段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在其栽培技術、提取工藝、與真菌的聯系等方面也在原來基礎上有所深入研究,在前人基礎上有了新的觀點或結論。目前為止天麻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科學研究體系。
圖1 1949-2013年9月天麻文獻年度分布圖
2.2 文獻的學科領域分布
結果顯示(表1),天麻的研究學科領域已經涉及各個方面,包括工程科技、農業科技、醫藥衛生、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信息科技、經濟與管理等方面,但醫藥研究占主要地位占66.89%,其次是農業科技占19.30%,第三的是經濟與管理科學。由此說明天麻的研究已經很成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并面面俱到,把天麻的藥用價值以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體現出來。
表1 1949-2013年9月天麻文獻的學科領域分布
學科領域 | 文獻量/篇 | 占文獻總量比例(%) |
基礎科學 | 179 | 2.35 |
工程科技 | 273 | 19.30 |
農業科技 | 1472 | 3.58 |
醫藥衛生科技 | 5100 | 66.89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59 | 0.77 |
社會科學 | 41 | 0.54 |
信息科技 | 16 | 0.21 |
經濟與管理科學 | 646 | 8.47 |
2.3 文獻的學科分布
統計結果顯示(表2),天麻的研究主要以中醫學、中藥學、農作物為重點,涉及神經病學、化工、農業、經濟、西醫,心血管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級全身性疾病、眼科及耳鼻咽喉及外科等學科,說明天麻的研究范圍相當廣泛,涵蓋了各個學科領域。
表2 1949-2013年9月天麻文獻學科分布表
NO. | 學科 | 文獻量/篇 | 占文獻總量比例(%) | NO. | 學科 | 文獻量/篇 | 占文獻總量比例(%) |
1 | 中醫學 | 2469 | 32.38 | 11 | 心血管系統疾病 | 110 | 1.44 |
2 | 中藥學 | 1981 | 25.98 | 12 | 藥學 | 86 | 1.13 |
3 | 農作物 | 1115 | 14.62 | 13 | 植物保護 | 81 | 1.06 |
4 | 農業經濟 | 512 | 6.71 | 14 | 畜牧與動物醫學 | 65 | 0.85 |
5 | 神經病學 | 260 | 3.41 | 15 | 化學 | 59 | 0.77 |
6 | 市場研究與信息 | 169 | 2.22 | 16 | 內分泌腺級全身性疾病 | 51 | 0.67 |
7 | 生物學 | 155 | 2.03 | 17 | 輕工業手工業 | 46 | 0.60 |
8 | 有機化工 | 143 | 1.88 | 18 | 兒科學 | 45 | 0.59 |
9 | 園藝 | 143 | 1.88 | 19 | 林業 | 45 | 0.59 |
10 | 中西醫結合 | 118 | 1.55 | 20 | 眼科與耳鼻咽喉科 | 44 | 0.58 |
2.4 文獻的研究機構分布
經過統計得出全國關于天麻研究的主要機構(前30名)見表3,研究區域范圍廣泛,涵蓋了貴州、湖北、陜西、云南、北京、四川、江蘇、廣東、上海、湖南、河南、天津、安徽、山西等省份,其中以貴州、云南、四川、湖北、北京等省為主,這與天麻的分布相吻合,在各大經濟發達地區研究也頗多。研究群體主要以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及醫院為主,其中以貴陽中醫學院發表數量最多為50篇,其次是貴陽醫學院,為49篇。包括醫藥學、農業、林業、經濟等多個領域。主要研究了天麻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生活史、真偽鑒別、栽培繁殖技術、化學成分、臨床效果、藥理、配伍運用、營養來源等方面的內容,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天麻的科學知識體系。
表3 1949-2013年9月天麻文獻研究機構分布
NO | 機構名稱 | 文獻量/篇 | NO. | 機構名稱 | 文獻量/篇 |
1 | 貴陽中醫學院 | 50 | 17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 28 |
2 | 貴陽醫學院 | 49 | 18 |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 26 |
3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48 | 19 | 昆明醫學院 | 25 |
4 | 山西中醫學院 | 47 | 20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25 |
5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46 | 21 | 西南科技大學 | 25 |
6 | 湖北省宜昌市三峽天麻技術協會 | 39 | 22 | 西南交通大學 | 24 |
7 | 貴州大學 | 36 | 23 | 廣西中醫學院 | 24 |
8 |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 | 32 | 24 |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23 |
9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32 | 25 | 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 23 |
10 | 南京中醫學院 | 32 | 26 | 廣東省中醫院 | 23 |
11 | 云南中醫學院 | 30 | 27 |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 22 |
12 | 四川大學 | 29 | 28 | 湖北省宜昌市食用菌研究所 | 22 |
13 | 山東中醫藥大學 | 29 | 29 |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 | 21 |
14 |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 29 | 30 | 遵義醫學院 | 20 |
15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29 | 31 | 湖北宜昌市林業學院 | 20 |
16 | 三峽大學 | 28 | 32 | 河南中醫學院 | 19 |
33 | 天津中醫藥大學 | 19 |
2.5 文獻按主題分布
統計了天麻研究主題的研究變化規律(表4),結果表明天麻的臨床、藥理、栽培技術、質量標準提取技術、化學成分的研究所占文獻篇數相對較多,尤其是其臨床的研究達到了1803篇,占總文獻的23.65%,說明天麻的臨床表現是學者們主要研究的對象,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有研究且逐年增加,特別是近6年來增長速度最快,年平均發表161篇。經過學者們不斷的研究得出天麻的臨床效果及藥理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對神經細胞損具有保護作用、有催眠鎮靜、抗驚厥作用、抗炎作用、促智抗衰老,增強記憶力作用。天麻素具有降低血壓和外周血管系統的影響,可能具有促進心肌細胞能量代謝的作用,且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等的作用。具有極高的醫用價值。而質量標準、病蟲害、育種、遺傳及市場利用都是在80年代,需要在天麻其它研究領域發展的基礎上才逐步研究,幾乎都在近6年增長較快。這些與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系。
表4 1949-2013年9月天麻文獻研究主題分布表
主題 | 文獻量/篇 | 占文獻總數比例(%) |
臨床 藥理作用 栽培技術 質量標準 提取工藝 化學成分 病蟲害 育種 遺傳 加工方法 市場利用 | 1803 | 23.65 |
317 | 4.16 | |
249 | 3.27 | |
176 | 2.31 | |
117 | 1.53 | |
108 | 1.42 | |
57 | 0.75 | |
56 | 0.73 | |
47 | 0.62 | |
47 22 | 0.62 0.29 |
2.6 天麻文獻發表期刊分布
根據張國泉教授的方法[2],將排名前30的期刊定為天麻文獻的核心期刊,從結果可以看出,這30種期刊刊載文獻共2449篇,占總文獻的32.12%,陜西中醫收載的天麻文獻數量最多,達到了292篇,占總文獻的3.83%,四川中醫次之,為164篇,食用菌第三。像中藥材、中成藥及中國中藥雜志等重要核心期刊排列在前面位置,刊載的天麻研究文獻量總計300篇以上。
表5 1949-2013年9月天麻文獻期刊分布表
NO. | 期刊名稱 | 文獻量/篇 | 占文獻總數比(%) | NO. | 期刊名稱 | 文獻量/篇 | 占文獻總數比(%) |
1 | 陜西中醫 | 292 | 3.83 | 15 | 實用中醫藥雜志 | 65 | 0.85 |
2 | 食用菌 | 153 | 2.01 | 16 | 湖南中醫雜志 | 57 | 0.75 |
3 | 中藥材 | 111 | 1.46 | 17 | 河北中醫、 | 56 | 0.73 |
4 | 中成藥 | 108 | 1.42 | 18 | 江西中醫藥 | 55 | 0.72 |
5 | 中國中藥雜志 | 90 | 1.18 | 19 | 河南中醫 | 54 | 0.71 |
6 |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 88 | 1.15 | 20 | 中國社區醫師 | 54 | 0.71 |
7 | 農村百事通 | 87 | 1.14 | 21 |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 54 | 0.71 |
8 | 中國食用菌 | 86 | 1.13 | 22 | 中華中醫藥學刊 | 53 | 0.7 |
9 | 時珍國醫國藥 | 86 | 1.13 | 23 | 光明中醫 | 53 | 0.7 |
10 | 新中醫 | 80 | 1.05 | 24 | 中國名族明間醫藥 | 53 | 0.7 |
11 | 吉林中醫藥 | 76 | 1 | 25 | 中草藥 | 50 | 0.66 |
12 | 中國古醫急癥 | 74 | 0.97 | 26 |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 49 | 0.64 |
13 | 內蒙古中醫藥 | 71 | 0.93 | 27 | 遼寧中醫雜志 | 49 | 0.64 |
14 | 中國現代中藥 | 71 | 0.93 | 28 | 農村新技術 | 49 | 0.64 |
3、討論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天麻的研究成總體上升趨勢,總的分為六個階段,即起步、停滯、緩慢上升、快速、平穩及高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后科學研究有所起步發展,而十年文革使得國家在各個領域都停滯不前,教育科研均處于停滯階段在這個階段發表的文獻年均2篇左右。文革后國家教育科研開始復蘇,天麻研究第二次開始起步,從年平均幾篇到幾十篇,研究領域也從初級慢慢深入,到快速發展時期天麻的年平均文獻量達到了110篇,這是天麻研究的一大進步,這時候學者們紛紛加入到天麻行列中來,從天麻的各個方面入手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到了90年代以后,天麻的科學研究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國家對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增大,文獻量從年平均207篇增長到357篇,說明了國家對天麻產業的重視。到目前為止學者們已經將天麻的生活史、栽培繁殖技術、采收加工、提取工藝。藥理作用、化學成分及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一個全面完整的科學體系。
對于天麻的研究作者,國內參與研究的作者約上萬人,其中對天麻有較大貢獻的作者很多,發表文獻最多的是徐錦堂,還有胡文華、王紹柏、郭順星等發表的文章都在20篇以上,他們對天麻研究貢獻很大。1965年徐錦堂在四川利川縣對蜜環菌用樹根做菌材進行培養,首次伴栽天麻成功,使天麻野生變家種成功,結束了天麻不能人工栽培的歷史。徐錦堂在70年代發現無蜜環菌的播種床天麻種子能夠發芽并進一步驗證其有抑制作用,80年代初分離鑒定了12種天麻萌發菌,并于1988年首次鑒定出優良的萌發菌紫箕小菇,這為天麻的栽培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周鉉發表的《天麻生活史》、1983年莊毅的《天麻的第二營養來源》等在天麻的與真菌的關系及形態學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1999年望宏端首次發表了《天麻仿野生立體栽培技術》,從此天麻的仿野生栽培逐步發展起來。還有很多的學者對于天麻的研究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明興加,伍淳操,鐘國躍,王昌華,蔣渝. 中國石斛屬植物文獻計量研
究[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4:221-224.
[2] 張國泉,斯金平,朱玉球. 中國木本藥用植物文獻計量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0,05:654-657.
[3] 尚偉芬,于澍仁. 天麻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草藥,1997,10:629-6
32.
[4] 陶云海. 天麻藥理研究新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08,01:108-110.
[5] 楊超,呂紫媛,伍瑞云. 天麻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醫生,2012,17:27.
[6] 楊玉紅. 天麻的本草作用與藥理研究[J]. 中醫學報,2010,04:706-707.
[7] 周鉉. 天麻生活史[J]. 云南植物研究,1981,02:197-202.
[8] 徐錦堂,冉硯珠,郭順星. 天麻生活史的研究[J].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1989,04:237-241.
[9] 莊毅,王榮珍,張衛芳,秦明珠,謝宗傳,陳禹,陳燮權,邵亞男,鄭
如蘭.天麻的第二營養來源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83,01:83-90.
[10] 望宏端. 天麻仿野生立體栽培技術[J]. 中國食用菌,1999,04:20-21.